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随笔 >> 正文
   

第三次到哈佛大学

来源: 作者:欧阳峣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21日 点击:


 

第三次到哈佛大学  

 

欧阳峣  

 

哈佛大学是世界顶级的学术圣地,我先后三次来到这座著名学府。2007年春天,在佐治亚理工学院访学的时候,我来到哈佛大学,参观了美丽的哈佛学院和商学院。2013年夏天,在斯坦福大学访学的时候,我再次来到哈佛大学,考察了学校的几所学院。2018年秋天,我应哈佛大学政治经济学荣誉教授德怀特·珀金斯的邀请,在经济系做为期3个月的高级研究学者。这是第三次到哈佛大学,我怀着虔诚的心情,走遍哈佛大学的校园,拜访这里的经济学家和汉学家,结识了许多哈佛学者。  

 

世界学人向往的圣地    

 

哈佛大学坐落在美国东部城市波士顿,这里曾经走出过8位美国总统,并有1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学校总部哈佛学院( Harvard Yard)是闹市中的一块净土,喧器的城市和宁静的校园和谐地交融在一起。高等教育不仅带动科学文化事业繁荣,而且带动旅游业发展,这就使得哈佛成为学术圣地和旅游胜地。为近距离认识哈佛,我特意租住在哈佛学院对面的Mass1200号公寓,在这里租住的多数是来哈佛的访问学者和博土后,各种不同肤色的人都有,以中国人居多,我遇到不少来自中国的学生和学者,如清华大学的兰茹佳、浙江大学的姚源源、厦门大学的黄向春等。  

 

哈佛是学人的圣地,最有特色的是图书馆和书店。哈佛大学图书馆是美国最古老的图书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学图书馆,它由80余家藏馆组成,遍布哈佛的各个校区、院系和研究机构,各类藏书超过2000万册。名气和规模最大的是威德纳图书馆,我经常去看书的那个最大的阅览室,宽15米、长60米、高10米左右,格外宽阔的空间使其没有小阅览室那种压抑的感觉。哈佛大学附近有许多书店,它们给哈佛的文化筑围锦上添花。最古老的是哈佛书店(HarVvad Boak So)主要销售人文社科类书籍,沿街的店面售新书,地下那层售旧书。但最吸引读者的是哈佛广场北面的OOP连锁店,这是座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的建筑,从第二层到第三层建成四面围栏的造型,看上去宽教而舒畅:旁边摆设大小不同的桌椅,读者可以坐在这里看书;第三层角落有西餐厅,顾客可以在这里吃些甜点和水果,稍事休息后继续看书。  

 

从总体上看,哈佛校园并非特别安静,然而,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里的每棵树下都是读书的地方,每个角落都是讨论的场所。在科学中心的餐厅,经常看到学生在餐桌上读书和写作;在哈佛院的草地上,经常有学生面对着来来往往的游客专心读书。这使我感悟到,读书需要种氛围,它蕴含着读书的兴趣和动力,这种氛围能产生传染或者外溢效应,学生们在这里有共同的学术追求和精神世界,这才是大学精神的奥妙。我由此想到哈佛大学的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即从前辈的书本里汲取知识的甘露,努力获取真知并追求真理。在我的邮箱里,每周都会收到几封学术沙龙的邀请信,其中就有来自哈佛大学各个院系的学术讲座,内容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等学科领域。我离开哈佛大学之后,还收到出席新校长就职典礼的邀请函。劳伦斯,巴科(Lawrence S. Bacon)被任命为哈佛大学第29届校长,他在致辞中提到:哈佛的每一位成员都将在推进大学的学术使命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以此为契机,明确大学追求真理、增进理解和服务世界的独特能力。追求真理和崇尚学术,这是哈佛大学的永恒主题。  

 

经济学科的学术大师    

 

哈佛大学的学院和学科设置颇有特色,共有10个学院和1个学院级研究所,即文理学院、设计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商学院、政府管理学院、神学院、医学院、牙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和拉德克利夫研究所。文理学院属于研究生院,下设经济系。经济学科是哈佛大学的优势学科,主要分布在经济系,商学院罗斯(AIvin Eliot)教授的相片,他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98 -2012 年任教于此,现在已到斯坦福大学任教。我认真数了一遍,共有36个相片框,正是这一代代经济学大师所作出的贡献,造就了哈佛经济系的蒸蒸日上。  

 

哈佛大学经济学科的另一块领地在青尼迪政府学院。从哈佛广场往东走,很快就来到肯尼迪政府学院。这是由几栋红砖楼组成的独立院落,它设计得独具匠心,红砖楼错落有致,西边有一个很高的门楼,进去就是休闲花园,绿茵茵的草地上摆放着一些桌椅,供学员读书使用。南边第一层是餐厅,餐厅门外有一块空地,学员可以选择在室内或者室外用餐。每层楼都设有办公室和现代化教室,透过玻璃可以看到学员在认真听课。从北门进来是大会议厅,悬挂着许多国家的国旗,五颜六色。从北门往右走,就到了紧挨着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肯尼迪公园。这个学院除培养研究生外,另一个更加重要的功能是培训,很多国家的政府把这里作为培训高级官员的首选基地,前些年中国政府曾经组织过由清华大学和肯尼迪政府学院共同负责的高级官员培训。这里的学科以政府管理类为主,公共经济学是重要学科。肯尼迪政府学院的院长道格拉斯·埃尔门多夫(Douglas w. EIlmendorf) 教授是一位经济学家,曾经担任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主任。国际发展中心主任托尼·赛奇(An-thong Saich)在研究政治学的同时,也研究全球市场和公共产品的供给。丹尼·罗德里克( Dani Rodrik教授是著名经济学家,在贸易和发展经济学领域有重要成就,代表性著作《全球化的悖论》已在中国翻译出版。  

 

从肯尼迪路往前走过查尔斯河的桥,就到了世界闻名的哈佛商学院。美国人有一种说法:“如果哈佛大学是全美所有大学中的王冠,那么王冠上那颗耀眼的宝珠就是哈佛商学院。”在我的印象里,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学院,当然也是最负盛名的商学院。商学院设置管理学和经济学交叉学科,培养了一批著名的跨国公司总裁,自然有一些管理学和经济学大师。现任院长尼汀. 诺里亚(NitinNohria)是一位研究领导力的教授,重视商业伦理的研究和现代商业精神的培育。艾尔弗雷德·钱德勒(Alfred D. Chandler)是享誉全球的管理学大师,他在工商史和企业史研究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代表性著作有《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篇章》《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规模与范围: 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等,他提出“组织能力”的概念,认为管理协调这只“看得见的手”,比市场协调这只“看不见的手”更能提高资本竞争力。迈克尔·波特(MichnelE. Prte) 教授是全球“竞争战略之父”,他开创的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引发了美国乃至世界关于企业、产业和国家竞争力讨论,其最有影响力的著作是《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力》,在企业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获得大卫“威尔兹经济学奖、亚当·斯密奖和麦肯锡奖。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on hisesen)教授被誉为“颠覆式创新之父”,他将自己的理论总结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认为固化的管理是导致企业良败的原因,为此需要通过颠覆式创新去取得成功。  

 

中国问题和汉学研究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这个东方大国的发展问题自然会受到西方大国的关注。哈佛大学的学者特别重视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同时也注重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长期以来,这里聚集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人员,积累了充裕的研究资料,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正如费正清中心2016-2017周年报告中所言:“一一个世纪以来,哈佛一直是中国研究领域的开拓者。”燕京学社和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已经成为学术重镇,亚洲研究中心和国际发展中心也成长为中坚力量。  

 

中国研究的第一重镇是哈佛燕京学社,英文全称为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首任社长叶理绥( SergeEiseff)是哈佛大学东亚系主任,在这里培育了一批杰出的汉学家。后来担任过社长的韩南教授和杜维明教授,都是大名鼎鼎的世界级汉学家。韩南(Potrick Hanan)是哈佛大学东亚系的中国古典文学教授,代表性著作有《中国白话小说史》《韩南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论集》等。杜维明教授是当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主要从伦理学、美学和宗教学的角度阐释儒家传统及其现代化,代表性著作有《儒学思想:以创造转化为自我认同》《中庸:论儒家思想的宗教性》。现任社长装宜理( Elizabth Perry) 教授是哈佛大学政治系教授,研究中国近代以来农民问题和工人运动,代表性著作有《上海罢工一中国工人政治研究》等。在政治系楼的对面,有一栋橙色楼房,中国研究的另一重镇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就在这里,英文名称为Fairbank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费正清(John KFairbank教授于1955年创建“东亚研究中心”,重点研究东亚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后来更名为“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专门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20世纪30年代初期,费正清在牛津大学攻读博土学位期间,曾经前往中国考察海关贸易。40年代初期,他被美国情报协调局派往中国,担任美国驻华大使特别助理。1946 年到哈佛大学任教后,他积极筹建东亚研究中心,并出任中心主任。他是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被誉为美国的“头号中国通”。代表性著作有《剑桥晚清史》《剑桥中华民国史》《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傅高义教授、珀金斯教授、柯伟林教授、欧立德教授等中国问题专家先后担任中心主任。傅高义( Ezra Feivel Vogel)教授在哈佛有着“中国先生”的称号,代表性著作有《共产主义下的广州》《邓小平时代》等。欧立德(MarkC. Eliot) 教授是美国“新清史”的领军人物,代表性著作有《乾隆帝》等。现任主任宋怡明( Michael A. Szonyi)教授,是东亚语言文明系的中国历史学教授,专攻明清以来的中国社会史,代表性著作有《明清家族组织研究》等。我专门拜访了宋怡明教授,他很兴奋地告诉我,最近刚从中国回来,由于在上海成立了研究机构,所以几乎每个月都要去中国。他送给我一部新书《中国问题》( The China Questions: Critical Insights Into A Rising Power),这是费正清中心的集体成果,主要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中国崛起过程中的问题。这部书刚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他希望我组织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并认为会有广大的读者群。  

 

哈佛学者重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也特别关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在这一领域最著名的学者应该是经济系珀金斯教授,他长期研究中国农业发展、工业政策和体制转型,而且经常来中国做调查研究。代表性著作有《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中国:下一个亚洲经济巨人》《从历史角度看中国现代经济》等。我这次应他邀请来哈佛大学,也是希望共同探讨新兴大国的经济转型问题。哈佛商学院柯伟林( William kirby)教授是费正清先生的正宗弟子,他对中国的商业和经济发展有较多的研究,致力于中国商业案例分析,将经典的中国对外投资和国企改革故事写进哈佛商学院的教学案例中。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赛奇教授在探讨中国政治的同时,也将兴趣投入中国经济和公共政策领域,代表性著作有(中国的城市化》《转型期的中国公共产品供给》等。  

 



上一条: 疯狂的房子
下一条: 大国和大国经济

关闭

 

Copyright© 2010-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南师范大学大国经济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湘ICP备09029830  湘教QS3-200505-000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