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随笔 >> 正文
   

大国和大国经济

来源: 作者:欧阳峣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21日 点击:


 

大国和大国经济

 

欧阳

 

2006年初,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翻译出版了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保罗·肯尼迪所著《大国的兴衰》一书,由此引发了中国学者对大国崛起的讨论,以《大国崛起》电视纪录片的热播为契机,大国经济研究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热点。然而,许多学者都忽视了一个问题,保罗·肯尼迪是从政治意义上解读“伟大国家”的兴衰历史,他用的词是 Great,而不是 Large。他所谈到的“大国”,如荷兰、西班牙等国,同我们讲的“大国经济”时的“大国”是不同的概念。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明确地界定“大国”和“大国经济”。

 

大国概念的界定

 

翻开经济学思想史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明确提出“大国”概念的是美国统计学和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他在1965年出版的《现代经济增长》一书中,谈到有些小国是某大国或大国集团的卫星国,有些超级大国又是由经济背景迥然不同的地区组成的整体。在1971年出版的《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为了分析不同国家的人均产值水平,他“采用人口作为度,并以1000万作为分界线,把国家分为大(人口超过1000万)、小(人口低于1000万)两类”,从而提出了划分大国和小国的具体指标。

 

后来,国内外学者根据自身的研究目的,对大国的概念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具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以单项总量统计指标为依据。如钱纳里在1986年将大国确定为人口在2000万以上的国家,1989年又把人口在5000~15000万之间的国家划分为大国。第二种是以多项总量统计指标为依据。如张培刚提出的标准是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等;张李节将国土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个亿的国家称为大国;童友好认为大国是指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巨大、工业部门体系齐全、总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第三种是以经济学的定价原理为依据。如郑捷把大国界定为能够成为某种国际市场中价格的制定者,而不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的国家。

 

一个国家所具备的初始条件对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为初始条件可以从诸多方面制约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而且,学术研究的基本前提就是明确研究的对象,如果单纯以经济总量或国际市场定价权为依据来界定大国,有可能出现同一国家有的时候是大国而有的时候又是小国,或者有的方面是大国而有的方面又是小国的问题,这种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将会影响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因此,大国的概念应该是恒定的。我们借鉴张培刚教授等的研究,筛选出国家幅员、人口规模、经济总量三个易于量化或排序的初始条件,并将大国界定为:同时具备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大等条件,并对世界经济有相当影响力的国家。

 

根据上述基本条件,我们来进行大国的遴选。首先,我们选出29个人口数量在4000万以上的国家,选出29个国土面积在10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国家,再选出202008GDP排在世界前20位的国家(地区),然后进行综合考虑。

 

从人口数量和国土面积来看,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墨西哥、埃塞俄比亚、埃及、刚果、伊朗、阿根廷、苏丹、南非、哥伦比亚15个国家的人口数量超过4000万,国土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应该属于大国范畴。

 

从人口数量和国民生产总值来看,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韩国7个国家人口数量超过4000万,GDP的排名均在前20位,对世界经济有重要影响力,应该属于大国范畴。

 

从国土面积和GDP看,加拿大、澳大利亚两个国家国土面积排世界前10位,GDP均排世界前20位,虽然人口少于4000万,但自然资源丰富,也应该属于大国范畴。

 

这样的话,全世界可以列入大国范畴的国家共有24个。2008年全世界的国家(地区)总数为224个,大国的比例为1/10,这个比例是比较合适的。同时,考虑到研究对象的典型性,我们在研究大国经济时把主要对象确定为特大国。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5个国家人口数量、国土面积、GDP均在世界排名前15位,对世界经济有较大的影响力,我们称之为“特大国”或“典型大国”。

 

大国经济的特征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中国GDP数据为5.879万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在国内外引起了热议。然而,这里的“经济大国”范畴,主要反映国家经济总量情况,它与“大国经济”有着不同的含义:经济大国是指经济总量大的国家,它所描述的主体是“经济”;大国经济是指超大规模国家的经济,它所描述的主体是“国家”。“经济总量大”与“国家规模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国家规模大”则“经济总量大”;在经济发展水平有差距的情况下,“国家规模大”并不一定“经济总量大”。

 

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大国经济”的含义,应该从宏观上分析大国经济的基本特征,国内外学者曾经进行过有益的探索。

 

西蒙·库兹列茨以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印度、巴西等20个大国为样本,分析了大国在经济发展上的特征:首先,大国经济发展的内部差异性比小国要大,它是由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组成的;其次,大国对国际贸易的依存度比小国要小,即使外贸比重很低也能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

 

霍利斯·钱纳里和莫伊思·赛尔昆专门研究了1950~1970年的大国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巴西、南非等24个大国的实证分析,从五个方面揭示了大国的特点:一是大规模最明显的效益反映在生产形式上,形成了一种比较平衡、变动较少的国内生产模式;二是大规模和低出口对资源配置的主要效益,要求这些国家在发展的较早期改变经济结构;三是大国的投入和储蓄水平比较高,导致经济增长稍快;四是大国一味注重内部发展问题,形成一整套具有广泛后果的内向政策;五是大国的工业劳动力和城市化程度超过小国,教育水平也略高干小国。

 

我国发展经济学的开创者张培刚教授研究了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性特点:第一,由于大国人口众多,国内消费需求和市场容量相对较大,因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外贸比重较低;第二,大国发展需要建设规模宏大的基础设施和满足数量庞大的国内需求,因而要增加国内总储蓄和国内总投资的比重;第三,大国发展需要在工业化起步阶段就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因而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就进入经济结构变动时期;第四,大国要在经济发展中保持优势,主要取决于它的组织结构和制度结构能否及时地得到改善和变革。

 

近些年来,笔者特别关注大国经济现象,曾经写过几篇文章阐述大国经济的特征。从总体上看,大国经济有三个特征是非常明显的。

 

其一,大国的经济增长要素的规模比较大。大国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比较丰富,金融资本积累的规模大,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表明,印度、中国、巴西的矿产资源储量总值分别为35700亿美元、31800亿美元、11100亿美元,远远高于规模不很大的发达国家,如英国和日本的2900亿美元、德国的3400亿美元,更是那些小规模国家所无法比拟的。人口众多和面积广阔是大国的首要条件,大国的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都很丰富。根据2008年《国际统计年鉴》的数据,中国的人口为13.692亿,国土面积为960.1万平方公里;;印度的人口为11.66亿,国土面积为328.8万平方公里;美国的人口为3.07亿、国土面积为936.4万平方公里;俄罗斯的人口为1.40亿,国土面积为1707.5万平方公里;巴西的人口为1.99亿,国土面积为854.7万平方公里。

 

其二,大国的国民经济体系相对完整独立。大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国内市场,发展经济的要素比较充裕,产业布局的空间比较大,因而往往会建立相对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如俄罗斯的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部门齐全,较早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西和印度通过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发展经济,逐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新中国成立后,遵循“独立自主”的方针,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其三,大国的非均衡增长和区域经济差异。大国幅员辽阔,各区域的资源状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在经济增长中会表现出比其他国家更为明显的非均衡特征。20世纪90年代的印度,富裕地区的人均GDP大约是贫穷地区的5.7倍。中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人量均GDP的比率为2.63,东部省份江苏和西部省份青海的实际年均GDP增长率分别为11.13%5.7%。即使是美国这种发达大国,区域差距同样存在,1994年阿拉斯加州的人均GDP是密西西比州的3.2倍。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差距有时会缩小,有时还会拉大。

 

大国经济的优势

 

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看待大国经济,既要看到它的优势,又要看到它的劣势。从前,鉴于亚洲“四小龙”创造的“奇迹”,我们总是说小国容易发展,大国的事情难办,总是看到大国经济的劣势。笔者认为,首先应该研究大国经济的优势,从而提出利用优势促进大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措施。

 

随着“金砖国家”的迅速崛起,大国经济现象愈益令世人瞩目。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作为主要的新兴市场国家,200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占世界总量的14.6%,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12.8%,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50%。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从2006年到2008年,四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10.7%,在世界各国中的排位居于前列。这是一种新的国际经济现象。那么,我们怎样寻觅大国经济崛起的背后隐藏着的共同原因呢?各国的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有别,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诸多差异,所以不可能从这些方面得到合理的解释。

 

从规范的视角看,寻觅“金砖国家”经济崛起的原因,应该遵循两条基本原则:第一,这种原因是金砖国家所共有的,而不是某个国家所特有的;第二,这种原因同经济增长有直接联系,而且是必然的联系。于是,我们就会发现,“金砖国家”都是新兴大国,普遍地具有大国特征:它们在国土面积、人口数量、资源总量及市场潜力方面“大”的特征,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利条件。

 

通过阅读一些经济学文献,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资料进行深入思考,笔者把新兴大国经济崛起的原因归结为“大国综合优势”,它是由新兴大国的“大国”特征和“转型”特征决定的一种特殊优势,是通过整合新兴大国转型时期的各种有利资源而形成的融发展中国家优势与发达国家优势于一体的综合优势。中国由于各种经济增长要素的规模性和异质性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大国综合优势”。

 

在自然资源方面,具有资源丰富和区域差异性的特征。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可以适应于国内经济循环系统的运行;同时,我国各区域的资源分布具有差异性,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资源特征,有的地方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的地方具有优越的农林资源,这样有利于各区域的分工合作及协调发展。

 

在人力资本方面,具有相对廉价和素质较高的特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的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有利于国内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国际经济竞争力;同时,我国的人力资本受教育的程度比一般的发展中国家要高,从而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这样有利于提高企业水平和管理水平。

 

在金融资本方面,具有总量较大和集中度较高的特征。我国人口多,储蓄率高,老百姓有存钱偏好,形成了总量很大的金融资本,适应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同时,也可以将国内资金相对地集中投入到某些重点地区或重点产业,形成这些地区或产业的规模经营和先发优势。

 

在技术进步方面,具有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结合的特征。我国的传统产业中有一些适用技术,如纺织和五金等技术,它们是发展传统产业所不可替代的,可以保持这些产业的延续;同时,我国也拥有一些高新技术,如航天和生物等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以推进高新产业的发展。

 

在市场需求方面,具有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木耳结合的特征。我国的国内市场潜力很大,总投资贡献、总消费贡献与GDP增长率的关联度,在总体上高于净出口贡献与GDP增长率的关联度,可以依靠国内需求为主拉动经济;同时,我国的经济系统又是开放的,可以形成内外系统的良性循环。

 

可见,如果我们善于将一些不同的优势进行优化组合,确实可以形成一种综合优势。比如,我国的汽车工业,如果能够创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同时又利用相对低廉和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本,那就有可能形成一般的发达国家和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经说过:“对于一个经济学家来说,一辆汽车可用来解释经济学的几乎全部内容。”汽车工业竞争优势的例子,正是我国的大国综合优势的典型范例。

 



上一条: 第三次到哈佛大学
下一条: 大国的自然资源

关闭

 

Copyright© 2010-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南师范大学大国经济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湘ICP备09029830  湘教QS3-200505-000476